李影简介:
200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静安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静环环卫分公司作业三部公厕班组监理、上海“李影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李影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上海市五一巾帼奖等荣誉。
萧素芳:
您手里拎着的这个便民服务箱,是您工作中的常用到的物品吗?有什么样的故事情结?
李影:
在我刚成为公厕管理员时,自费为公厕准备了一个便民药箱,里边有风油精、救心丸、肠胃药等一些应急药品,那个药箱已经被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今天带的这个也陪伴了我十多年,是我们上海公厕普遍使用的,现在叫做便民服务箱,里边的物品比之前也更丰富了,从药品到应急物品都有。
这个小小的便民服务箱,曾是我工作的见证,也成为对我工作的一份督促,随时提醒我坚守初心,始终做好本职工作。回首我的奋斗历程,这些年我走过的路不仅仅是一条与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史紧密相依的路,更是一条劳动工人在党的哺育下成就梦想、奋斗出彩的路。
萧素芳:
您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环卫行业工作?坚守了多少年?
李影:
17岁那年,我只身一人来到上海。临走时,爷爷卖了家里的粮食,筹了200元钱给我当路费。望着年迈的爷爷,我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工作,坚持下去,为家人、为自己谋一条出路。
我到上海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纺织厂工人。工作特别辛苦,两个和我一同进厂打工的同学,没干多久就坚持不下去,选择了回家,剩我一个人。后来,纺织厂停产关闭,我又找到一份餐厅服务员的工作。餐厅服务员的收入微薄,因为没钱去外面租房,只能在餐厅打烊以后,将板凳收拢起来搭成床铺睡觉,每天吃、住都在店里,那段时间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我的意志和毅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一家环卫公司在招一个公厕管理员,公厕楼上还有住的地方。能有个像样的住所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我立刻决定去应聘。2005年10月,我当上了沪太路1170弄龙潭小区29号公厕管理员,成为上海环卫行业的一份子,那一年我24岁。我很幸运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了环卫这一行业,一做就是16年。
萧素芳:
公厕管理员不是把卫生打扫干净就可以吗?您负责的公厕还做了哪些细节工作?
李影:
起初,在公厕管理员队伍里,我是最年轻的一个,相比较也是工资最少的一个,每月工资虽然不到800元,但我始终认为,尽管公厕管理员岗位不起眼,工资少,但工作热情不能减,劳动本分不能丢。公厕也应该是一个文明窗口,越是脏、臭,就越要把它变得干净、温馨、舒适、便捷。
正式上岗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自掏腰包买了钢丝球和消毒水,把公厕的铁门、水龙头擦得锃亮。又买来好看的绿植,摆放在厕所的角落里、水池边、过道旁,让路过的市民感觉到干净、清爽。公厕门口有一块空地,我把它收拾得像个小花园一样,种上金橘、茶花、桂花、桃树、梨树等,花团锦簇、四季飘香,为周边环境增色不少。在我对公厕如家一般的长期呵护下,沪太路1170弄龙潭小区29号公厕也从一座普普通通的公厕逐渐成为一座被居民交口称赞的环卫行业样板公厕。
我工作的公厕附近有个便民输液点,不少老人经常举着吊瓶来上厕所。起初我每次都主动迎上去,把他们扶进厕所,帮忙举吊瓶。时间长了,我发现还不如在公厕隔板上安装一个简易挂钩,既能挂吊瓶,还能挂一些随身物品,于是就安装了便民挂钩。
有一次,一位市民因上厕所而丢了自行车,我就自费买来沙子和水泥,用废砖头在门前建了一个停车点,方便人们停车锁车,还义务帮忙看管。遇到下雨天,我就顺手帮他们把车座椅擦干。
发现常有老人体力不支,却没有地方歇息,我就拣来废旧长椅,修补成干净舒适的座椅,让老人们歇歇脚。发现一位行动不便的居民,轮椅经常陷在泥里,我就利用工作之余,修了一条宽约1米、长约20米的方砖小道直通他家门口,现在那条小道仍然是他出入家门的主要通道。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改变,不仅提升了我所管辖的公厕的服务质量,更向社会展示了上海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和环卫行业的主人翁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因此也让我获得了社会和市民的一致认可。
萧素芳:
听说您有自己的创新公厕保洁法并得到推广,是什么样的方法?
李影: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城市的美好生活体现在方方面面,公厕虽然是一座城市中最不起眼的地方,却也能体现城市公共服务和文明程度。
为了提升公厕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我结合长达16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公厕管理服务标准。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和环卫部门,把这套服务标准科学有效地转化为统一、规范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并形成“李影公厕服务精细保洁实施细节”。
为了让厕所随时保持整洁,我运用了“跟踪式”保洁法。简单来讲,就是人们如厕后,我随时跟进清理。“跟踪式”保洁法让公厕的环境得到有力保障,但却增加了公厕管理员的劳动强度,仔细算下来,一座厕所每天如厕人数约1000人次,一天下来等于走了好几公里路。虽然更辛苦,但公厕的保洁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市民满意度也不断提升。为此,静安区管理部门在全区推广了我的保洁方法,“跟踪式”保洁法的推行不仅让静安区的公厕在全市市民满意度测评中名列前茅,也让静安区的公厕管理成为全市的标杆,全市各区纷纷学习观摩。现在,“跟踪式”保洁法以及我在实践中形成的“热心、细心、耐心、虚心”的“文明服务四心规范”和“勤冲、勤刷、勤擦、勤换”的保洁标准已在全市全面推广,成为上海公厕行业的统一规范,许多外省市的同行也慕名前来学习观摩。
目前,整个静安区已拥有近50家智慧公厕,有一体化的规章,标准化的服务制度,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其中沪太路智能公厕、共康四村生态环保公厕连续两年获得“上海市最美公厕”的称号。
萧素芳:
“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些殊荣都是对一个劳动者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褒奖,说说这些殊荣在您心里是什么分量?
李影:
说实话,起初我觉得劳模离我很遥远,是我仰望的。后来,作为环卫职工代表,在多次参加上海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和上海环卫系统的劳模事迹报告会、劳模精神宣传弘扬活动之后,我逐渐感悟到,劳模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同样都来自于我们身边各个平凡的劳动岗位。从跟我同一时代的包起帆、徐虎等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劳模的身上,我找到了我和劳模的差距在哪里,差距就在于“一点点”的积累,业余时间多学习一点,工作之中多琢磨一点,遇到困难多坚持一点,为服务对象多投入一点……有了这“一点点”的累积,我发挥的光和热也能多一点,社会价值就能多体现一点。
从这些榜样的身上,我得到莫大的激励和鼓舞。像他们一样,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把平常的岗位做成典范,成为行业劳模,成为我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2008年,我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在人民大会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表彰会上肯定了我们对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做出的贡献,这使我由衷地感受到“劳动者是最光荣的”这句话的意义。尤其是当时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得知,国家会帮我们这批优秀农民工获奖者解决落户问题。那一刻我真的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喜悦的泪水不自主地就夺眶而出。这是一份肯定,是一份尊重,更是一份回报,让我觉得付出再多都值得。在此之后,上级党政领导给予了我们环卫工人诸多关心和厚爱。在外人看来这些是我个人的收获,但我认为这是环卫行业的光荣,我代表的是环卫行业的基层员工,代表的是最朴实的农民工。
回顾这些年来我在公厕管理员岗位上获得的所有荣誉,确实会有一些成就感,但更大的成就感还是来自居民们从公厕离开时轻松愉快的身影,来自于我在公厕前栽种的花花草草的成长,来自于那一个个陌生人肯定的目光和赞许的微笑。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在于获得了多少奖章、多少赞誉,而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体现出人生价值,这既是我的人生格言,更是激励我在环卫行业不断创造新业绩、奋力谱写人生华彩篇章的精神源泉。
摘自 建筑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2021.11.12 记者 萧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