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具有汀州特色的古城墙,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店头街,放眼望去,古巷整洁干净,蜿蜒的小路上摆满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和手作,街坊邻里聊着家长里短……驻足间,仿佛已经伴着时光穿越了1000多年。
店头,在客家语中代表着“最好的集市商铺”。店头街,是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的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古汀州城最早的商业街区,也是长汀县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汀县始终坚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发展三者协调、相辅相成的理念,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连续性、坊间工艺的传承性、人文自然的融合性,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保护为主、利用并举,凸显特色、塑造品牌,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模式,将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墙、红色遗迹等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血脉相连。
守护古城墙
一群老者的自发行动
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汉代置县,古为汀州府治所,拥有1000多年的建州史,积淀形成了厚重多元的历史、客家、红色、生态“四位一体”文化,是国务院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福建省四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级城市,有着“客家首府”“红色小上海”的美誉。
绵延数公里的汀州城墙,是长汀县的标志性建筑。汀州古城墙始建于唐朝,“筑土城卧龙山阳”,汀州古城墙保护,是长汀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一环。“回顾近20年来的风雨岁月、坎坷征程,每一个汀州城墙的‘修复者’都应倍感自豪,我们没有辜负长汀广大群众的期望。”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负责人陈遇献介绍说。
1996年,岌岌可危的汀州古城墙在岁月的更迭中仅保留1500米左右较为完整的墙体,约2600米左右的城墙湮灭;2002年12月,以70岁高龄的游炳章为代表,一群老人自发组成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这个协会是长汀县保护古城墙的第一个民间团体,协会成立之后正式向社会筹集修复资金,修复古城墙。
“若能修复古城墙,龙头当属汀州府”,这一句口号喊出了古城墙修复者的决心,也喊出了长汀县人民群众对古韵历史的自豪。在古城墙修复初期,靠着自发的保护初心,这群老者不拿工资、补贴,把募集到的钱全部投入到古城墙的修缮中。
除了民间募集到的资金,福建省、市、县三级也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截至2012年,10年间共拨付资金500多万元。加上协会筹集到的550多万元民间筹款,长汀县共修复古城墙2998米、城门和城楼4座;2014年3月,汀州城墙与江苏、陕西等10省的城墙一起,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为更好地保护“佛挂珠”古城墙格局,经反复论证,并报相关部门审批,2019年12月,长汀县再次启动汀州古城墙东城墙修复项目。项目总用地面积7488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孔洞填实加固、墙面包砖工程、墙顶墙面排水工程、墙角内外排水工程、外墙休闲绿化带工程、内墙步道、城门角楼综合布线、消防、安全监控等。
随着一系列修复工程的启动,如今的古城墙又重现昔日风采。心与心相惜,人与物相印。协会的老人们已不再为筹措修缮经费而奔走,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古城墙的日常保护上。茶余饭后与家人拾级而上,沿着古色古香的城墙漫步,用传统材料、沿袭传统工艺修缮后的古城墙留存了历史记忆,融入了长汀人的日常生活中。
人间烟火味
老百姓最熟悉汀州古城
“一街穿州而过,两岸古店纷披,晨霞夕辉尽面,满灯跃金,灿若锦带”。店头街给人的感觉总是诗意的生活,很恬静,很温婉,又有着一股与众不同的烟火味,十分亲切,像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
油盐铺、豆腐店、剃头店……这些具有烟火气的小店,遍布于店头街的两旁;手工制作糍粑声音此起彼伏、小贩的吆喝声不绝于耳……这是一直以来长汀古城修缮与活化利用的真实写照。
让历史文化街区与老百姓的生活融为一体,在长汀县的历史文化保护过程中延续至今。
长汀县四大核心街区总面积2.12平方公里,包括了东大街街区、店头街街区、南大街街区、水东街街区等四大历史街区和汀州试院历史风貌区,南方山城“佛挂珠”的城池格局相对完整。
长汀县对四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坚持古迹保护、风貌保存、古韵留存的原则,同时注重古街巷、古地名、古建筑等内在文化挖掘和价值梳理,维持街区内传统手工业、传统作坊,推进周边环境优化美化,做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汀州古城什么模样,长汀人民最清楚。”长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严必盛说。因此,有烟火气的活态传承、在保护中问计于民、汇聚民智民力,贯穿了长汀县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方方面面。
就历史文化街区内应该保留发展什么样的业态,应该如何招商引资的问题,长汀县的保护首先考虑的是“在这里生活的老百姓”。长汀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丘伟水感触颇深:与维持街区内众多传统手工业、传统作坊相比,大面积导入以现代商业为主的新业态,应该可以给政府带来更多、更快的经济效益,但是长汀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过程中,始终坚持“原味汀州、活态传承”的理念,古城里的老百姓依然延续着客家祖辈们的生活状态,洋溢着浓浓的“老汀州”味儿。
老百姓的参与,也让修复工作有了“决策人”。在济川门修复工作启动后,设计方分别设计了唐宋、明清两种风格的方案,相关部门将两种方案在三元阁广场、网络等各种渠道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76.3%的参与者选择宋代风格,最终城门的修复顺应了群众意愿并吸纳了许多合理化建议。此外,长汀县将大小家祠家庙实行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剥离,交由民间成立的理事会来修复,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变成了“长汀人民自己的事儿”。
政府来搭台
还给长汀人民一个古汀州
“古城修缮只有一张‘总蓝图’,每届县委、县政府都在接续努力、持续发力,制定不同时期的‘施工图’。”长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严必盛说。
将民间力量拧在一起的,是长汀县政府的“持续努力”。从2012年开始,长汀县每年拿出县财政十分之一的收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长期投入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工作中,这对于当时财力薄弱的长汀县来说相当不容易;2012年,长汀县在福建省率先成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随后还成立福建省古韵汀州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名城保护和利用实行实体化、市场化运作,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
“长汀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成立后,用人开通绿色通道,政策给予灵活运用,给了我们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底气和决心。”长汀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靖生介绍。此外,在全国古建定额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将长汀县列为全省唯一的“古建筑价格定额试点县”。
长汀县按照“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品牌、市民经营文化和市场”的思路,精准定位,各司其职,形成了一整套管理机制。例如,该县因地制宜制定了《长汀县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段管理办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制定了街区联评联审机制,对名城历史地段危旧房的修缮工作,以及名城街区店招、广告设置等工作进行联合会审,对街区实行有效管理;组建街区联合整治组,由专门人员在街区内巡视,加强对街区秩序的管理,尤其是对流动摊点、占道经营、车辆乱停放、垃圾杂物乱扔乱放等影响街区秩序和形象的不良行为进行制止、劝导,优化历史街区环境和秩序。
为了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水平,随着立法权下放市级人大常委会,长汀县积极促进《龙岩市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进行了多轮的专家论证、全面广泛的意见征集,以及反复的修改完善。2020年11月,《龙岩市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这意味着长汀县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有了坚强的法律保障。
太平双廊桥凌江飞渡、兴贤坊牌楼拔地而起、八喜馆屹立江边、古戏台乡音缭绕、卧龙书院重振文风、济川门雄镇东南……近年来,随着全长3000米的“一江两岸”旅游景观修复工程八喜馆、大夫第等景点的陆续开放使用,江边市场沿江立面整治、三元阁景观提升、“西水东调”古城壕建设、东大街和南大街等路面及沿街立面改造,卧龙书院的建成,长汀县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从“点、线、面”陆续展开,迈上新台阶。
长汀县县委常委兰思义说:“长汀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就来自于我们这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接下来的名城保护工作中,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将‘还给长汀人民一个古汀州’的庄严承诺具体落实、尽早实现。”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1.07.08 记者 王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