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珠海经济特区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但伴随而来的城市建设工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等问题,也给市民群众生活造成了困扰。
近年来,在全市多宗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开工、多条道路启动路面改造、各区商住项目集中施工的背景下,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投诉逐年上升。珠海市数字城管平台显示,2017年全市共收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投诉5984宗,2018年升至10452宗,2019年仅上半年就有5281宗,月均880宗。
抓民生要抓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何破解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与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治理夜间施工噪声扰民问题是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
2019年6月,珠海市成立了以市政府副秘书长为组长,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各区政府(管委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多单位共同参与的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开展全市夜间施工噪声扰民集中整治,坚持惩教并行、疏堵结合的原则,主动作为,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19年7~12月,全市各区、各职能部门共出动检查人员38099人次,检查工地11093个(次),收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投诉2842宗,立案查处359宗,罚款218.1万元,月均投诉量下降46.25%。
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多次深入各区局、各街道城管中队调研走访,查摆问题根源,对症下药。
破解多头管理,健全协同机制
厘清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解决“归谁管”,是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的前提条件。在整治夜间施工噪声扰民工作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具有对工地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甚至停工的手段,但缺乏噪声判定的专业人员和设备,导致现场处理难;生态环境部门对工地情况不熟悉、不能及时到场,导致无法及时取证;城市管理部门执法手段单一,无法形成震慑作用。必须建立协同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各取所长,互补其短,有效解决执法手段单一、执法威慑力不足、取证困难等问题。
通过研究制定《珠海市集中治理群众普遍关注的夜间施工噪声扰民突出问题的实施方案》《建设工程夜间施工噪声污染案件处理流程图》,进一步规范相关案件处理流程,形成了城市管理部门牵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生态环境部门、交警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将“多头管理”变为“一方牵头、多方配合”,有效解决部门推诿、“九龙治水”等城市管理的瓶颈问题。
夜间执法成常态,精准发力抓重点
制定工作标准是解决乱作为不作为的重要手段。一是明确要求珠海各区及时成立24小时受理群众投诉的夜间执法专班。加强22时至次日6时的查处力度,对群众反复投诉的工地进行重点监控,做到有案必接、有接必处、执法必严。二是明确执法尺度。执法过程中,秉持第一次予以教育整改、第二次立案处罚、第三次顶格处罚的原则。三是明确重点问题从而重点督办。梳理“12345”热线、数字城管等渠道的投诉案件,分析、列出群众投诉集中的重点整治清单,向相关单位发出督办通知。同时,开展明察暗访,对群众反复投诉的重点区域、重点工地、重点案件,随机突击检查,加大查处力度。
优化源头服务,彰显执法温度
提升服务水平是缓解施工、执法、市民需求之间矛盾的根本方法。切实推动落实城市管理“721工作法”(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主动倾听解施工企业的诉求和困难,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实现整治与服务深刻融合,有效缓解城市发展需求与市民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确实需要夜间施工的企业,城市管理部门督促企业文明施工,多形式与工地周边居民沟通,让群众掌握实情,最大限度获取理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依法依规核发夜间施工许可证;交警部门优化道路通行管制时段,提供“一工地一政策”服务;生态环境部门做好施工降噪设施建设指导工作。
治理夜间施工噪声扰民,必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多为百姓想一想,统筹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是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有益尝试,将“一方牵头、多方配合”的工作经验拓展到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加快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0.04.13 刘慧婧 陈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