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福建省厦门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首创“五全工作法”:全民参与,全部门协同,全流程把控,全节点攻坚,全方位保障。作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厦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绩突出,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11月,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厦门召开,厦门相关经验做法被广泛宣传推广。目前,全市城乡已全部推行垃圾分类,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90%、准确率达80%。全市日产生活垃圾5200吨,其中厨余垃圾700吨、其他垃圾4400吨、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100吨,垃圾日产量增长呈现明显减缓趋势,无害化处理率100%。
9000多个党组织带头实践
厦门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市、区、街(镇)、居(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带头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分级推动格局。
2019年7月6日,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大会召开,对全市全面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昌升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大事。胡昌升多次深入小区,实地考察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市委副书记、市长庄稼汉担任全市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各区区委书记、区长,各街(镇)主官,各部门“一把手”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下联动、通力协作,围绕既定目标,层层落实责任,为全市推进垃圾分类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市委统筹、政府推进、人大立法监督、政协专题协商的总体安排和力量整合,确保组织指挥有力、有序、有效。
垃圾分类,党员先行。厦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形成了党员包干包片、“路长制”等工作模式。思明区前埔北社区党委书记陈建萍在接受采访时说,发挥小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发布“思明志愿者”,积极发动在职党员、老党员参与垃圾分类入户宣传、桶边督导、广场活动。社区、业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三方齐带头,整合各方力量建章立制,组建一支多角色全覆盖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在非督导时间定点错时督查居民分类情况。社区持续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家庭”及“最美”评选活动。2017年以来,已表彰了240户垃圾分类示范家庭、25名最美“垃分人”、10名优秀党员。通过表彰先进、以点带面,发挥榜样的力量,进一步激励社区居民积极践行垃圾分类投放,鼓舞干劲。
据统计,厦门全市有9300多个党组织、22万名党员志愿者带头开展垃圾分类相关主题实践和宣传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志愿者助推全民参与
前埔二里小区60多岁的党员陈宝英被称为社区“垃圾分类达人”。她积极参与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及知识培训活动,配合小区的督导员进行宣传、引导工作,带动小组长及其他退休老党员,自发组织一支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在督导员下班后,志愿服务队到各个小区巡视垃圾分类投放情况,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发现小区里有大件垃圾堆杂、垃圾落地及其他问题,及时通知社区及物业服务企业进行处理。她说:“垃圾分类不能单靠一小部分人,而是要整个社会动起来才有效果。”
2016年,五缘湾北社区琥珀湾小区党支部书记王小兵发起成立了“左邻右里志愿服务中心”,目前共有志愿者700余人,其中中共党员18人。为了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中心设立了兼合式党支部,探索出党建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的模式。每周六下午,中心都开展“洁净地球,美化家园”大型环保公益活动,已累计举办130多场,超7000人次志愿者参与。中心党支部还与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团支部开展共建活动,已累计吸引周边及岛外近50个班级参与垃圾分类培训和清理“白色垃圾”专场活动。
厦门按照“每300户配备1名专职督导员”配备的3300多名垃圾分类督导员遍布街道、社区,覆盖每一个小区,负责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督导劝导。通过“桶边督导”的模式,厦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方法知晓率、参与率大幅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强,正确投放率持续升高。
厦门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文明城区、文明单位(社区)、文明村镇、文明校园等创建考评指标内容;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动员全市70万注册志愿者、3886个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行动,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行动。全市公共机构共成立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302个,人数达8353人,累计开展主题活动近300次。公共机构志愿者队伍每周末进社区宣传劝导垃圾分类,服务对象达100万人次。
“小袋鼠”:让绿色理念“袋袋相传”
在海沧区延奎小学门口,矗立着“袋鼠一家”的卡通形象,这个形象也是“小袋鼠志愿服务队”的吉祥物。自2014年以来,延奎小学组织“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文明劝导队,每周末到街头劝阻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绿色理念同样也会“传染”。延奎小学校长易增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孩子在学校受到“垃圾不落地”的环保理念影响时,他们回家就会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听,这样的教育方式比直接做大人工作要容易得多,孩子们能在志愿服务中制造出“1+2+4>7”的效果。“袋鼠一家”的卡通形象寓意就是要让学生们将环保理念带回家,同时把绿色理念“袋袋相传”。
“小手拉大手”,厦门市教育部门制定了“1个主案﹢3个副案”的体系方案,编写了中学、小学、幼儿园3个版本的读本,并纳入课程,近300所学校将垃圾分类应知应会知识纳入考试内容。
厦门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全民宣传教育,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依托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各类媒体,传播环保理念,激发分类热情。街道、社区、小区综合运用LED屏、宣传栏、微信等载体,结合垃圾分类漫画、互动游戏等,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利用“社区书院”讲解垃圾分类目的、意义和要求。通过全方位宣传,让垃圾分类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居民由“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0.01.16 记者 胡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