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神韵,白山松水。70年风雨兼程,70年硕果累累。70年来,吉林省的经济全面发展,社会进步明显,民生改善取得巨大进步。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一代代建设者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宏伟的建设篇章。
日前,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孙众志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说,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吉林省居民居住的房屋以砖瓦房为主,质量差、使用功能不全、人均住房面积小,广大人民群众住房困难问题突出。截至2017年年末,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85年的4.6平方米增加至29平方米,增长近6倍。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居住品质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强力推进 保障性住房让百姓更安居
从2006年开始,吉林省通过大规模实施城市棚户区、煤矿棚户区、林业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和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基本建立了具有吉林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为城市发展和产业集聚提供了强有力的住房保障支持。
孙众志介绍说,吉林省通过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有效解决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截至2018年年末,吉林省已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235.2万套,受益群众达212.1万户、616.3万人,47.5%的城镇户籍人口通过棚户区改造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
吉林省从2008年开始实施廉租住房保障,2010年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2014年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截至2018年年末,吉林省累计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3.62万套,已分配入住32.03万户,分配率95.27%,累计为63.36万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实现了应保尽保,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省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攻坚克难,下功夫啃下“硬骨头”。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任务120.15万套,实际改造123.29万套,完成计划任务的102.6%;计划建成72.45万套,实际建成94.29万套,完成计划任务的130.14%,占全省已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总量的48.85%。
吉林省还把中等偏下收入无房家庭,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等特定行业群体和符合规定条件的引进人才、高技术人才、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就业无房职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已累计实施保障1.7万户,有效解决了新市民等特定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可以说,吉林省保障性住房覆盖面之广、建设量之大、受益群众之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一是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直接完成投资3400亿元,带动相关联产业完成投资7500余亿元。有效拉动了房地产业、建筑业、建材业和化工、运输等30多个相关联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投资拉动作用,增加了地方财税收入,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促进了城市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腾出了大规模建设用地,促进了城市存量土地的有效利用,为地方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等提供了用地保障,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各地通过政策性金融贷款、有效利用民间资本和土地出让收益,滚动实施棚户区改造,基本实现了县域内的棚改资金平衡,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完善了城市整体功能。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大幅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实施吉林省特色城镇化创造了条件。
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促进了社会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实现了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合力攻坚 农村危房改造见成效
孙众志告诉记者,农村危房改造是脱贫攻坚工作重中之重,是贫困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生活需要。吉林省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凝心聚力,合力攻坚,截至2018年年末,吉林省共改造农村危房54.3万户,解决了约170万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问题,让贫困农户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的弱势群体共享改革的红利。
不仅要让农民群众住上安全房,还要改变农村居住环境,让农民住上宜居房。孙众志介绍,近年来,吉林省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治理,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视察时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当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截至2018年年末,吉林省共改造农村厕所45万户。
2018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吉林省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截至目前,全省共有5730个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1.3%。累计投入资金7.58亿元,建设转运站434座,购置环卫车辆1701辆,配备垃圾收集设施38.3166万个,月收运处理垃圾11.75万吨。
勠力同心 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发展方式也随之转变,孙众志介绍说,吉林省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建设全过程,着力解决重地上轻地下、重形象轻功能等问题,切实转变观念,着力治理“城市病”,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切实提升城市建设的系统性。探索建立健全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落实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建设管理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推动实施“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制度。
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着力引导绿色建筑由点到面、由单体到区域、由浅绿到深绿发展。
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白城市作为国家首批海绵试点城市,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全面完工,第一个总结完整经验模式,为如何在全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如期完成国家2020年年底前建成区20%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提供了宝贵经验。
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截至目前,吉林省99处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黑臭90处,占总数的90.9%,累计完成投资78.09亿元。
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鼓励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以小规模、渐进式节奏,积极稳妥推进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改善。推进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开展工业建筑、工业厂房保护和再利用工作。目前,长春市、吉林市、集安市均编制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保护内容、范围、建设控制要求纳入总体规划中。
开展城市管理三年提升行动。2018年,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吉林省城市管理效能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全省实施城市管理效能提升“六项行动”,即整洁行动、畅通行动、拆违行动、绿化提升行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行动和城市管网安全运行提升行动。预计到2020年,全省各市县实现市容环境整洁清新、城市秩序规范有序,违法建设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老旧小区面貌大为改观,管网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孙众志表示,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在白山松水的美丽大地上,续写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新篇章。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19.10.11 记者 龚后雨 牛兆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