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服务资讯>行业资讯

新加坡城市更新重建工作简介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30

  

  新加坡国土面积718.3平方公里,人口547万,建成区468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城市型国家。新加坡1974年在国家发展部下设立市区重建局(URA),负责城市用地、规划和建设管理,推动城市更新重建。近年来,新加坡以身份认同感计划(Identity)为抓手,强化市民归属感,传承历史文化,增强街区活力,提升环境品质,打造具有多样化和认同感的城市。

  一、身份认同感计划

  身份认同感计划是新加坡2001年概念规划的组成部分,包含公园及水体规划(Parks & Waterbodies Plan)和地域特征规划(Identity Plan)内容,统筹区域保护和再开发,系统保留魅力老街、城市村庄、南部山脊与山坡村庄、淳朴海岸等有特别记忆价值的15个区域。

  该计划提出五方面保护策略:一是保留历史街区重要地段的500家商业店铺;二是重塑沿街商业功能;三是保持低密度空间特征;四是沿南部山脊建设9公里绿道;五是对殖民时期建筑植入新功能。

  计划制定注重公众参与,由当地居民确定要保留的建筑,有超过35000人参与规划成果公众咨询,有约3600人提供了反馈意见。

  二、乌节路弹性引导策略

  乌节路商业街位于新加坡城市中心区域,既是交通主干道,也是重要商业中心,全长约2.2公里,道路红线宽度约为40米,总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新加坡致力于通过城市设计导则引导乌节路商业街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与纽约第五大道、伦敦摄政街比肩的世界著名的商业街。

  市区重建局于1994 年制定了乌节路地区发展规划和城市设计导则草案,以稳固商业、促进混合开发作为乌节路商业街的发展目标。1998 年,市区重建局鼓励增设户外餐饮设施,引导街道生活更具活力。2001年,在基于认同感和地区特色的宏观策略引导下,市区重建局与新加坡旅游局(STB)公布《无限可能的乌节路》(Making Orchard Road More Happening)规划提案,制定相关城市设计导则,并根据规划目标的调整逐年修订、不断完善该导则。

  乌节路城市设计导则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建立建筑面积奖励和现金奖励机制,出台奖励建筑面积管理办法,鼓励加强地下和地上建筑的连通性,加强道路、公共空间、公交站点设施的衔接,突出街道步行系统的整体性。

  二是对露天茶座、户外零售商铺、户外标志等设施提出弹性控制要求,鼓励设计具有创意感的户外商铺,使公共空间成为汇聚娱乐、交往、休憩、艺术表演等活动的场所。

  三是加强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形成连续丰富的商业空间,在重要商场建设前预留公共空间。

  为鼓励私人业主对现有物业进行重建,国家发展部和市区重建局成立乌节路发展委员会(ORDEC),下设经济发展局、陆路交通局、旅游局等成员单位,搭建业主与规划管理机构沟通联系的平台。对于乌节路的重建项目和大型改建项目,其业主可以向乌节路发展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委员会评估现有的规划参数可否调整、可否给予容积率奖励等政策,乌节路发展委员会可对容积率、土地用途、建筑高度提出调整建议,由此形成了完善的公众意见反馈、处理程序与机制。

  三、新加坡河地区更新发展

  新加坡河曾被严重污染,自1977年起,新加坡政府对河岸进行10年综合整治。市区重建局1992年开始修建新加坡河滨步道工程,1994年颁布《新加坡河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了新加坡河城市更新的策略和方法,更新段长度约3千米,水体面积约10公顷,河岸更新计划共覆盖两岸面积共96公顷。

  更新策略要点:一是“小街区、多路径”,创造适宜的街区尺度及良好的河岸可达性;二是“人车”既分流又联系,快速及慢速交通系统既互相分隔,又能便捷地转换;三是河界面控制,建筑沿河布置,以“退台”方式限制高度;四是景观设计“紧凑”而“多样”,以硬质铺地为主的林荫滨河窄道,注重场所围合感;五是频繁设置桥梁,通过“桥”加强两岸的人流联系及场所整体性;六是创建“公共活动走廊”,吸引更多的公共人流及活动。

热点文章

最新文章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
100048
010-68799100
关注国标电子书库
关注国家标准建筑设计
关注国标平台
收藏成功!选择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