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图集排行榜为您介绍一本有点特殊的“她”
她——经验丰富,文思敏捷
她——快人快语,有问必答
▲“她”就是
17G101-11 《G101系列图集常见问题答疑图解》
主 要 内 容
根据G101系列图集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反馈意见,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结合近年来工程实践经验,对图集原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修订,同时对设计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要求,更加适应实际工程的需要。
本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至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不包括人防工程设计),包括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以及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桩基础。 图集中包括一般构造、柱和节点构造、剪力墙构造、梁构造、板构造、基础构造的答疑。采用图文并茂、一问一答方式,针对施工中出现的容易混淆、容易忽视、容易出错的问题给出符合规范做法的解答。
快问快答环节
01
框架柱节点核心区水平箍筋
2.2 框架柱节点核心区水平箍筋配置太密集时,施工很不方便,是否必须按柱端箍筋加密区的要求配置?
答:
1、框架结构的节点核心区受力状态很复杂,为使梁、柱纵向受力钢筋有可靠的锚固条件,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约束,节点核心区应配置水平箍筋。
抗震设计的框架节点,需要保证“强柱弱梁,节点更强”的设计理念。因此,我国相关标准对节点核心区的配箍特征值、柱端箍筋加密区体积配箍率以及箍筋的直径、间距都有明确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求对一、二、三级框架的节点核心区进行抗震验算。
2、抗震设计的框架节点核心区中水平箍筋,应按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要求配置,不得随意减少。
按16G101-1图集编制的平法施工图,无特殊注明时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等同于柱端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箍筋。当框架节点核心区内箍筋与柱端箍筋设置不同时,设计人员应在括号中注明核心区箍筋直径及间距。
如:φ10@100/200(φ12@100),括号内数值表示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直径12mm,间距100mm,不同于柱端箍筋。
3、在施工中当节点核心区的复合箍筋肢数较多时,经设计确认后,可采用除最外侧矩形箍筋、菱形或多边形箍筋必须为封闭箍筋外,中间部分箍筋用符合抗震构造要求的拉筋或封闭箍筋加拉筋的复合箍替代的做法。节点核心区井字复合箍做法见图2.2-1,节点核心区拉筋复合箍做法见图2.2-2。
02
短柱、芯柱
2.8 框架短柱的定义及箍筋沿竖向配置有何要求?
答:
1、短柱是指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子。剪跨比按下式计算:
λ=M/(Vh0)
式中:M——柱上、下端考虑地震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的较大值;
V——与M对应的剪力设计值;
h0——柱截面的有效高度。
当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柱的反弯点在柱层高范围之内时,可认为:柱净高Hn与柱截面长边尺寸h(圆柱为截面直径)的比值Hn/h≤4时为短柱。容易形成短柱的情况包括:
1)结构错层部位由于错层标高差较小容易形成短柱。
2)层高较小的设备层由于层高限制,容易形成短柱。
3)高层建筑的底层由于轴压比限制,柱截面尺寸比较大,容易形成短柱。
4)因砌体填充墙与柱刚性连接等形成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值不大4的柱,也应按短柱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5)框架结构楼梯间的中间休息平台梁,将框架柱分为上下两段,应分别考虑,也容易形成短柱。
2、短柱延性较差,易产生脆性剪切破坏,设计中应避免使用短柱。当必须采用时,柱全高度箍筋应加密,并宜采用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03
底部加强部位
3.1 剪力墙为何设置底部加强部位,其高度是如何规定的?底部加强部位有何主要构造要求?
答:
1、抗震设计时,为保证剪力墙底部出现塑性铰后具有足够的延性,应对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位加强抗震措施,包括提高其抗剪切破坏的能力,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控制剪力墙的轴压比等,该加强部位称为“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底部塑性铰出现都有一定范围,一般情况下单个塑性铰发展高度约为墙肢截面高度hw,但是为安全起见,设计时加强部位范围应适当扩大。底部加强部位见图3.1,国家现行标准规定如下:
1)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当结构计算嵌固部位位于地下一层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部位。
2)高度大于24m的房屋:底部两层,地下室顶板以上墙体总高度的1/10,可取以上两者较大值为底部加强部位范围。
3)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框支层及以上两层,落地剪力墙总高度的1/10,宜取以上两者较大值为底部加强部位范围。
4)不大于24m的房屋:可取底部一层为底部加强部位
5)带大底盘的高层(含筒体结构)及裙房与主楼结构相连的高层: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宜延伸至大底盘或裙房以上一层。
2、底部加强部位高度范围内的边缘构件、墙体配筋构造要求如下:
1) 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较大[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表6.4.5-1的规定]的剪力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2)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落地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墙体内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对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高度及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加强措施都有明确的说明,施工时不需按以上有关规定再次计算。由于该部位是剪力墙很重要的部位,因此,在施工中应该有更多的关注。
04
受扭非框架梁构造要求
4.11 非框架梁侧面配置受扭纵向钢筋时,有何构造要求?
答:
1、当梁内作用有扭矩时,无论是框架梁还是非框架梁,均由纵向钢筋和箍筋共同承担扭矩内力。纵向钢筋包括梁上、下纵向钢筋和梁侧面钢筋。根据16G101-1图集制图规则,侧面纵向钢筋以大写字母“N”打头,见图4.11-1。
在工程中这种标注的梁外侧纵向钢筋,在支座内锚固需要满足受拉钢筋的要求,非框架梁上、下钢筋也应满足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2、 非框架梁梁侧面受扭纵筋不同于梁侧面构造纵筋,梁侧受扭的纵筋应遵循“沿周边布置”和“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的原则,要求如下:
1)梁上、下部纵向钢筋,按“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锚固在端支座内。当梁纵筋伸入支座内长度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可不弯折;当不能满足直线锚固长度要求时,可采用90°弯折锚固,梁纵筋伸至主梁外侧纵筋内侧后分别向下、向上弯折(向节点内弯折),平直段长度不小于0.6lab,弯折段长度为15d,见图4.11-2。
2)受扭纵向钢筋在跨内采用搭接连接时,在搭接长度范围内也应箍筋加密。
3)中间支座下部纵筋宜贯通,不能贯通时锚入支座长度不小于la,见图4.11-3。
4)梁侧面受扭纵筋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间距不大于200mm,见图4.11-4。
5)受扭梁的封闭箍筋端部采用135°弯钩,且直线段长度为10d,见图4.11-5。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仅最外侧箍筋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采用此种做法。
3、拉结钢筋的要求同梁侧构造纵向钢筋的做法。
05
单向板、双向板的概念
5.1 施工图纸中经常会对双向板的配筋提出下部钢筋短方向在下、长方向在上的要求,如何理解双向板和单向板?
答:
1、双向板和单向板(本条均为边支承板)是根据板周边的支承情况及板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的比值确定的,而不是根据整层楼面的长度与宽度的比值来确定。
1)两对边支承的板为单向板。
2)四边支承的板,当长边与短边的比值小于或等于2时,为双向板。
3)四边支承的板,当长边与短边的比值大于2而小于3时,也宜按双向板的要求配置钢筋。
4)四边支承的板,当长边与短边的比值大于或等于3时,为单向板。
2、双向板由于板在中点的变形协调一致,所以短方向的受力会比长方向大。施工图设计文件中一般要求下部短方向钢筋在下,而长方向的钢筋在上;板上部受力也是短方向比长方向大,所以要求上部钢筋短方向在上,而长方向在下。同时也应与周边楼板的钢筋排布综合考虑,钢筋能通长布置时避免不必要的截断。
四边支承的单向楼板下部短方向配置受力钢筋,长方向配置构造钢筋或分布钢筋。两对边支承的板,支承方向配置受力钢筋,另一方向配置分布钢筋。
3、当楼、屋面板各板块的短方向不在同一方向且板配筋为双层双向时,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注明各层钢筋的排布关系。
06
基础梁JL、基础次梁JCL、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纵向钢筋连接区域
6.6 基础梁、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中上部纵向钢筋是否可以截断不连通?其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区域有何要求?
答:
16G101-3中将梁板式条形基础中的梁、筏形基础中的基础主梁统一编号为JL,并且采用了相同的构造要求。筏形基础中基础次梁编号为JCL。
1、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的规定,基础梁(包括JL和JCL)以及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中上部纵向受力钢筋按计算配筋全部连通,不允许部分纵向钢筋在跨内截断不贯通,这是对筏板的整体弯曲影响通过构造措施予以保证。
2、在基础梁(包括JL和JCL)、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中,纵向钢筋连接接头位置应在内力较小部位,其连接区域及连接要求如下:
1)上部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区域:中间支座两侧ln/4及支座范围内,不宜在端跨支座附近连接。
2)下部贯通纵筋连接区域:跨中小于等于ln/3范围内。
3)连接方式可采用机械连接、焊接、绑扎搭接,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钢筋直径大于28mm时不宜采用焊接连接。
4)同一钢筋同一跨内接头个数不宜设置2个或2个以上。
5)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百分率不宜大于50%。
6)当相互连接的两根钢筋直径不同时,应将大直径钢筋伸至小直径钢筋所在跨内进行连接。
7)ln取相邻两跨净跨长度的较大值。
3、基础梁纵向钢筋允许连接位置见图6.6-1中涂阴影区域;基础次梁纵筋允许连接位置见图6.6-2中涂阴影区域;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纵筋允许连接位置见6.6-3中涂阴影区域。
下面继续哟...
更多资讯请关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