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B33/T1128-2016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要求
  • 3.2 材料要求
  • 4 环境作用等级与区划
  • 4.1 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
  • 4.2 环境作用等级区划
  • 5 耐久性极限状态
  • 5.1 一般规定
  • 5.2 耐久性极限状态
  • 6 一般环境设计
  • 6.1 一般规定
  • 6.2 环境作用等级分类
  • 6.3 材料与保护层厚度
  • 7 氯化物环境设计
  • 7.1 一般规定
  • 7.2 环境作用等级分类
  • 7.3 材料与保护层厚度
  • 8 化学腐蚀环境设计
  • 8.1 一般规定
  • 8.2 环境作用等级分类
  • 8.3 材料与保护层厚度
  • 9 耐久性构造设计
  • 9.1 一般规定
  • 9.2 构造要求
  • 10 防腐蚀附加措施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涂层钢筋和耐蚀钢筋
  • 10.3 钢筋阻锈剂
  • 10.4 混凝土表面涂层和防腐蚀面层
  • 10.5 电化学防护
  • 11 施工质量耐久性要求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施工要求
  • 12 结构耐久性检测与监测
  • 12.1 一般规定
  • 12.2 使用条件调查
  • 12.3 耐久性检测
  • 12.4 耐久性监测
  • 13 结构耐久性评定
  • 13.1 一般规定
  • 13.2 电位法与电流密度法钢筋锈蚀评定
  • 13.3 氯离子含量评定
  • 13.4 一般与氯盐环境下构件耐久性评定
  • 13.5 结构耐久性评定
  • 14 既有结构耐久性提升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碳化后结构耐久性提升
  • 14.3 氯盐侵蚀后结构耐久性提升
  • 附录A 基于环境作用等级区划的量化设计方法
  • 附录B 碳化深度、氯离子浓度计算模型
  • 附录C 由混凝土锈胀裂缝宽度估算钢筋锈蚀深度
  • 附录D 多重环境时间相似评定方法
  • 附录E 电化学除氯与再碱化技术
  • 附录F 双向电迁技术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附: 条文说明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要求
  • 3.2 材料要求
  • 4 环境作用等级与区划
  • 4.1 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
  • 4.2 环境作用等级区划
  • 5 耐久性极限状态
  • 5.1 一般规定
  • 5.2 耐久性极限状态
  • 6 一般环境设计
  • 6.1 一般规定
  • 6.2 环境作用等级分类
  • 6.3 材料与保护层厚度
  • 7 氯化物环境设计
  • 7.1 一般规定
  • 7.2 环境作用等级分类
  • 7.3 材料与保护层厚度
  • 8 化学腐蚀环境设计
  • 8.1 一般规定
  • 8.2 环境作用等级分类
  • 8.3 材料与保护层厚度
  • 9 耐久性构造设计
  • 9.1 一般规定
  • 9.2 构造要求
  • 10 防腐蚀附加措施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涂层钢筋和耐蚀钢筋
  • 10.3 钢筋阻锈剂
  • 10.4 混凝土表面涂层和防腐蚀面层
  • 10.5 电化学防护
  • 11 施工质量耐久性要求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施工要求
  • 12 结构耐久性检测与监测
  • 12.1 一般规定
  • 12.2 使用条件调查
  • 12.3 耐久性检测
  • 12.4 耐久性监测
  • 13 结构耐久性评定
  • 13.1 一般规定
  • 13.2 电位法与电流密度法钢筋锈蚀评定
  • 13.3 氯离子含量评定
  • 13.4 一般与氯盐环境下构件耐久性评定
  • 13.5 结构耐久性评定
  • 14 既有结构耐久性提升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碳化后结构耐久性提升
  • 14.3 氯盐侵蚀后结构耐久性提升
  • 附录D 多重环境时间相似评定方法
  • 附录F 双向电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