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 3906-2006
  • 前言
  • 1 概述
  • 1.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 正常和特殊使用条件
  • 3 术语和定义
  • 10.2 安装
  • 4 额定值
  • 4.1 额定电压(Ut)
  • 4.2 额定绝缘水平
  • 4.3 额定频率(fr)
  • 4.4 额定电流和温升
  • 4.5 额定短时耐受电流(Ik)
  • 4.6 额定峰值耐受电流(Ip)
  • 4.7 额定短路持续时间(tk)
  • 4.8 合、分闸装置和辅助、控制回路的额定电源电压(Ua)
  • 4.8 合、分闸装置和辅助回路的额定电源频率
  • 4.10 绝缘和/或操作用压缩气源的额定压力
  • 4. 101 额定充入水平(充流体隔室的)
  • 5 设计和结构
  • 5.1 对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中液体的要求
  • 5.2 对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中气体的要求
  • 5.3 接地
  • 5.4 辅助设备和控制设备
  • 5.5 动力操作
  • 5.6 储能操作
  • 5.7 不依赖人力的操作
  • 5.8 脱扣器的操作
  • 5.9 低压力闭锁、高压力闭锁和监视装置
  • 5.10 铭牌
  • 5.11 联锁装置
  • 表1 铭牌参数
  • 5.12 位置指示
  • 5.13 外壳的防护等级
  • 5.14 爬电距离
  • 5.15 气体和真空的密封
  • 5.16 液体的密封
  • 5.17 易燃性
  • 5.18 电磁兼容性(EMC)
  • 5.101 内部故障
  • 5.102 外壳
  • 5.103 隔室
  • 5.104 可移开部件
  • 6 型式试验
  • 6.1 概述
  • 5.105 电缆绝缘试验的规定
  • 5.106 防腐蚀要求
  • 6.2 绝缘试验
  • 6.3 元线电干扰电压(r. i. v.)试验
  • 6.4 回路电阻的测量
  • 6.5 温升试验
  • 6.6 短时耐受电流和峰值耐受电流试验
  • 6.7 防护等级检验
  • 6.8 密封试验
  • 6.9 电磁兼容性试验(EMC)
  • 6.10 辅助和控制回路的附加试验
  • 6.101 关合和开断能力的验证
  • 6.102 机械操作和机械特性测量试验
  • 6.103 充气隔室的压力耐受试验和气体状态测量
  • 6.104 非金属隔板和活门的试验
  • 6.105 气候防护试验
  • 6.106 内部电弧试验
  • 6.107 耐受腐蚀试验
  • 7 出厂试验
  • 7.1 主回路的绝缘试验
  • 7.2 辅助和控制回路的绝缘试验
  • 7.3 主回路电阻的测量
  • 7.4 密封试验
  • 7.5 设计检查和外观检查
  • 7.101 局部放电测量
  • 7.102 机械操作和机械特性测量试验
  • 7.103 充气隔室的压力试验和气体状态测量
  • 7.104 电气、气动和液压辅助装置的试验
  • 7.105 现场安装后的试验
  • 7.106 现场充流体后的流体状态测量
  • 8 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选用导则
  • 表2 内部故障的部位、原因及降低内部故障概率的措施举例
  • 表3 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技术要求、额定值和可选试验
  • 9 应随订货单、投标书和询问单一起提供的资料
  • 9. 101 应随订货单和询问单一起提供的资料
  • 9.102 投标时应提供的资料
  • 10 运输、储存、安装、运行和维护规则
  • 10.1 运输、储存和安装时的条件
  • 10.3 运行
  • 10.4 维护
  • 11 安全性
  • 11.101 程序
  • 11.102 内部电弧方面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内部故障一一在内部故障电弧条件下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试验的方法
  • A.1 概述
  • A.2 可触及性的类型
  • A.3 试验布置
  • A. 3.1 概述
  • A.3.2 空间模拟
  • A.3.3 指示器(用于评估气体的热效应)
  • A.4 施加的电压和电流
  • A.4.1 概述
  • A.4.2 电压
  • A.4.3 电流
  • A.4.4 频率
  • A.4.5 试验持续时间
  • A.5 试验程序
  • A.5.1 电源回路
  • A.5.2 电弧的引燃
  • A.6 合格判据
  • A.7 试验报告
  • A.8 等级的命名
  • 图A.1 垂直指示器安装框架
  • 图A.2 水平指示器
  • 图A.3 指示器的位置
  • 图A.4 A类可触及性的试验室模拟和指示器位置,功能单元高度在1.5m及以上
  • 图A.5 B类可触及性的试验室模拟和指示器位置,功能单元在2m以上
  • 图A.6 B类可触及性的试验室模拟和指示器位置,功能单元在2m 以下
  • 图A.7 柱上安装开关设备架空连线时的试验布置
  • 附录B(规范性附录)局部放电测试
  • B.l 总则
  • B.2 适用性
  • B.3 试验回路和测量仪器
  • B.4 试验程序
  • B.5 最大允许的局部放电量
  • 表B.1 试验回路和程序
  • 图B.1 局部放电试验回路(三相布置)
  • 图B.2 局部放电试验回路(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附录C(规范性附录〉用于严酷气候条件下的3.6 kV~40. 5 kV 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附加要求
  • C.1 适用范围
  • C.2 适用对象
  • C.3 凝露和误会运行条件下的严酷程度
  • C.4 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分类
  • C.4.1 0类设计
  • C.4.2 1类设计
  • C.4.3 2类设计
  • C.5 分类程序
  • C.6 实验设备及有关要求
  • C.6.1 气候实验室
  • C.6.2 控制设备
  • C.6.3 测量设备
  • C.7 试验设备的选择和布置
  • C.7.1 设备的选择
  • C.7.2 设备的布置
  • C.8 穿透性试验
  • C.8.1 参考性测量
  • C.8.2 污秽处理
  • C.8.3 诊断程序
  • C.8.4 评定
  • C.9 1 级老化试验
  • C.9.1 试验程序A
  • C.9.2 试验程序B
  • C.10 2 级老化试验
  • C.l1 老化试验后的诊断程序
  • C.11.1 试验程序A后
  • C.11.2 试验程序B后
  • C.11.3 评定
  • C.12 泄漏电流的测量
  • C.13 严酷气候条件对长期工作电流的影响
  • 表C.1 泄漏电流测量
  • 图C.1 分类程序流程图
  • 图C.2 污秽处理的可能布置
  • 图C.5 1 级老化试验一试验程序A(见C.9.1) (r.h)-相对湿度
  • 图C.3 穿透性试验参考性测量(设备带电)(r.h)-相对湿度
  • 图C.4 穿透性试验污秽处理(设备不带电)
  • 图C.6 1 级老化试验一试验程序B(见C.9.2) (r.h)-相对湿度
  • 图C.7 按程序A 或B 后的工频湿耐压试验
  • 图C.8 泄漏电流测量:布置方式1
  • 图C.9 泄漏电流测量: 布置方式2
  • 图C.10 泄漏电流测量:布置方式3
  • 图C.11 泄漏电流测量:布置方式4
  • 附录D(规范性附录)根据短时持续电流的热效应计算裸导体横截面积的方法
  • 附录E(资料性附录)解释性的注解
  • E.1 与GB 3906-1991 相比,分类的变化
  • 表E.1 GB 3906-1991 和IEEE 关于金属铠装定义的比较
  • 表E.2 在内部电弧情况下有关人员安全的分类
  • E.2 ANSI 定义的金属铠装
  • E.3 按照本标准的定义,GB 3906—1991 定义的铠装式的类型
  • E.4 模块式熔断一一负荷开关型的示例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