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T3859.2-2013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图1 变流器故障时的电压
  • 3.2 有关变流器产生的瞬态现象的术语
  • 3.3 有关温度的术语
  • 5.5.3 谐坡畸变和最小Risc要求
  • 5.5.7 变压器的相位移
  • 3.4 有关谐波的术语
  • 4 变流器及其系统的性能
  • 4.1 应用领域
  • 4.1.1 概述
  • 4.1.2 变流系统和设备
  • 4.1.3 供电电源调节(有源功率和无源功率)
  • 4.2 主要技术参数
  • 4.2.1 应给出的主要项目
  • 4.2.2 其他信息
  • 4.2.3 非正常运行条件
  • 4.3 变流变压器和电抗器
  • 4.4 计算因子
  • 4.4.1 概述
  • 表1 整流联结和计算因子
  • 4.4.3 变流器网侧电流因数
  • 4.4.4 变流器阀侧电流因数
  • 4.4.5 电压调整值
  • 4.4.2 电压比
  • 4.4.6 磁路
  • 4.4.7 功率损耗因数
  • 4.5 并联联结和串联联结
  • 4.5.1 阀器件的并联联结或串联联结
  • 4.5.2 组件和设备单元的并联或串联
  • 1.6 功率因数
  • 4.6.1 概述
  • 4.6.2 确定基波功率因数使用的文字符号
  • 表2 确定基波功率因数使用的文字符号
  • 4.6.3 整流运行和逆变运行时.用于某波功率因数coscp和无功功率QlI近似的圆图
  • 4.6.4 基波功字因数cos的计算
  • 图2 用于基波功率因数近似的圆图
  • 图3 p=6时i,以d为变量的基波功率因数
  • 4.6.5 变流因数
  • 图4 p=12时,以d为变量的基波功率因数
  • 4.7 直流电压调整值
  • 4.7.1 概述
  • 4.7.2 固有直流电压调整值
  • 表3 计算电压调整值使用的文字符号
  • 4.7.3 交流系统阻抗引起的直流电压调整值
  • 图5 p=6和p=12时,以d为自变量的函数d
  • 4.7.4 供需双方店就变流器在流电压调整值交换的信息
  • 4.8 逆变状态下的可靠运行
  • 4.9 交流电压波形
  • 4.10 影响施加在变流器阀器件上的电压的电路运行条件
  • 图6 交流电压波形
  • 4.11 过电压保护
  • 图7 影响施加在交流器件上的电压的电路运行条件
  • 4.12 环境条件对变流器运行的影响
  • 5 主要参数计算
  • 5.1 运行参数的实际计算
  • 5.1.1 概述
  • 5.1.2 假设条件
  • 图8 过电压保护措施示意图
  • 5.1.3 初步计算
  • 5.1.4 运行条件计算
  • 表4 整流或逆变运行条件
  • 5.2 变流器负载引起的供电系统电压变化
  • 5.2.1 基波电压变化
  • 5.2.2 电压变化要求的最小Risc值
  • 表5 运行点
  • 5.2.3 变流变压器的变化
  • 表6 运行条件
  • 表7 逐步逼近的结果
  • 5.2.4 变压器额定值
  • 5.3 变流器无功功率消耗的补偿
  • 5.3.1 平均无功功率消耗
  • 5.3.2 需要补偿的平均无功功率
  • 表8 有功功率消耗和无功功率消耗计算结果示例
  • 5.3.3 固定无功功率补偿的电压波动
  • 5.4 供电电压畸变
  • 5.4.1 换相缺口
  • 5.4.2 同一供电网中的多个变流器运行
  • 表9 带专用变压器的变流器缺口深度示例
  • 表10 由公用变压器供电的一个变流器运行时产生的缺口深度示例
  • 表11 10个变流器同时运行产生的缺口深度示例
  • 5.5 变流器运行在网侧产生的谐波
  • 5.5.1 网侧电流的方均根值
  • 5.5.2 网侧的谐波(适用6脉波变流器的近似方法)
  • 表12 不同重叠角和延迟角下的值
  • 图9 交流侧谐波电流频谱(p=6)
  • 5.5.4 谐波电流相位移的估计
  • 5.5.5 谐波电流的叠加
  • 5.5.6 峰值和平均值谐波频谱
  • 表13 低压系统的最小R要求
  • 5.5.8 两个6 脉波变流器的顺序触发
  • 5.6 功率因数补偿和谐波畸变
  • 5.6.1 总则
  • 5.6.2 谐振频率
  • 表14 变压器相位移和谐波次数
  • 5.6.3 直接并联的电容器补偿装置
  • 5.6.4 谐振频率的估算
  • 图10 电容器额定值和交流电动机负载对谐振频率和放大倍数的影响
  • 5.6.5 去谐电抗器
  • 5.6.6 纹波控制频率(载波频率)
  • 5.7 直流电压的谐波含量
  • 图11 直流电压的谐波含量(p=6)
  • 5.8 其他考虑
  • 5.8.1 随机控制角
  • 5.8.2 次谐波的不稳定性
  • 5.8.3 谐波滤波器
  • 5.8.4 电缆电容量的估计
  • 5.9 直流侧短路时的电流计算值
  • 表15 电缆电容量的近似值(kvar km)
  • 5.10 抗扰度等级的选用
  • 5.10.1 概述
  • 5.10.2 抗扰度等级的选择
  • 表16 直流侧短路时的变流器电流值
  • 图12 配电示例
  • 表17 图12示例的计算值
  • 6 试验要求
  • 6.1 由短路试验估算功率损耗
  • 6.1.1 单相联结
  • 6.1 2 多相双拍联结
  • 6.1.3 多相单拍联结
  • 6.2 采用短路法估算功率损耗的步骤
  • 6.3 试验方法
  • 6.3.1 方法Al
  • 图13 试验方法A1的简图
  • 6.3.2 方法B
  • 6.3.3 方法C
  • 6.3.1 方法D
  • 图14 试验方法D的简图
  • 6.3.5 方法E
  • 6.3.6 方法A2
  • 7 变流器的负载电流和结温计算
  • 7.1 高峰负载额定电流值的说明
  • 图15 单个高峰负载
  • 图16 重复高峰负载
  • 7.2 与有效结温有天的文字符号
  • 7.3 通过有效结温计算确定承受高峰负载的能力
  • 7.3.1 概述
  • 表18 与有效结温有关的文字符号
  • 7.3.2 施加在半导体器件上的功率脉冲议形的近似
  • 图17 功率脉冲波形的近似
  • 7.3.3 温度计算的叠加法
  • 7.3.4 连续负载有效温度计算
  • 图18 连续负载下有效结温的计算
  • 7.3.5 周期性负载有效结温计算
  • 7.3.6 几种典型应用有效结温计算
  • 图19 周期性负载的有效结温计算
  • 8 变流器运行
  • 8.1 稳定性
  • 8.2 静态特性
  • 8.3 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
  • 8.4 单变流器和双变电流的运行方式
  • 8.4.1 单变流器联结
  • 图20 不同延迟角时的直流电压波形
  • 8.4.2 双变流器联结相整流和逆变运行时的限制
  • 图21 不同负载和延迟角下的直流电压
  • 8.5 过渡电流
  • 图22 逆变运行时直流电压的限制
  • 8.6 双变流器联结中直流环流的抑制
  • 8.6.1 概述
  • 8.6.2 限制触发延迟角
  • 8.6.3 控制环流
  • 8.6.4 封锁触发脉冲
  • 8.7 直流电动机控制用可逆性变流器的工作原理
  • 8.7.1 概述
  • 图23 直流电流低于过渡电流值时的直流电压
  • 8.7.2 电动机磁场反向
  • 8.7.3 使用倒向开关使电动机枢反向
  • 图24 变流器供电可逆直流电动机的运行顺序
  • 8.7.4 电动机电枢的双变流器联结
  • 9 变流器故障处理
  • 9.1 概述
  • 9.2 故障检测
  • 9.3 故障电流保护
  •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几种过电压保护措施
  • 图A.1 高压型和高能型MOV的伏安特性
  • 图A.2 高压型和高能型MOV的脉冲降额曲线
  • 图A.3 MOV等效脉冲降额曲线示意图(双对数坐标)
  • 图A.4 MOV连接位置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