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08-32-2008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
4 基本设计规定
4.1 设计原则
4.2 设计指标
4.3 结构变形与舒适度
5 结构体系与布置原则
5.1 结构体系
5.2 结构布置原则
6 作用和作用效应组合
6.1 竖向荷载
6.2 风荷载
6.3 地震作用
6.4 作用效应组合
6.5 结构承载力及结构侧移验算要求
7 结构分析
7.1 结构分析的一般原则
7.2 竖向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
7.3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分析
8 钢结构构件设计
8.1 梁
8.2 柱
8.3 中心支撑
8.4 偏心支撑
8.5 钢板剪力墙
8.6 钢与混凝土组合构件设计
9 节点设计
9.1 设计原则
9.2 梁与柱的连接
9.3 梁与梁的连接
9.4 柱与柱的连接
9.5 支撑连接
9.6 钢柱脚
9.7 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10 消能减震设计
10.1 一般规定
10.2 消能减震设计要点
11 防屈曲支撑框架设计
11.1 一般规定
11.2 防屈曲支撑构件设计
11.3 防屈曲支撑框架的梁、柱设计
11.4 支撑构件与框架梁、柱节点设计
11.5 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体系分析的要求与设计程序
11. 6 防屈曲支撑的试验与验收
12 非结构构件
13 钢结构防火及防腐
13.1 钢结构防火
13.2 钢结构防腐
14 制作与安装
14.1 一般规定
14.2 制作
14.3 安装
附录A 梁柱节点的典型形式
附录B 横风向等效静力风荷载
B.1 方(矩)形截面高层建筑横风向等效静力风荷载
B.2 带角沿修正的方形高层建筑横风向等效静力风荷载
附录C 横风向动力干扰因子
附录D 钢构件恢复力模型
D.1 梁、柱多弹簧模型
D.2 梁、柱屈服面模型
D.3 普通支撑的轴向恢复力模型
D.4 节点域的剪切恢复力模型
附录E 偏心支撑
附录F 考虑薄膜效应时楼板的极限承载力
本规程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1 总则
3 材料
4 基本设计规定
4.1 设计原则
4.2 设计指标
4.3 结构变形与舒适度
5 结构体系与布置原则
5.1 结构体系
5.2 结构布置原则
6 作用和作用效应组合
6.1 竖向荷载
6.2 风荷载
6.3 地震作用
6.4 作用效应组合
6.5 结构承载力及结构倒移验算要求
7 结构分析
7.1 结构分析的一般原则
7.2 竖向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
7.3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分析
8 钢结构构件设计
8.1 梁
8.2 柱
8.3 中心支撑
8.5 铜板剪力墙
9 节点设计
9.1 设计原则
9.2 梁与柱的连接
9.3 梁与梁的连接
9.4 柱与柱的连接
9.6 钢桂脚
9.7 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10 消能减震设计
10.1 一般规定
10.2 消能减震设计要点
11 防屈曲支撑框架设计
11.1 一般规定
11.2 防屈曲支撑构件设计
11.3 防屈曲支撑框架梁、柱设计
11.4 支撑杆件与框架梁、柱节点设计
11.5 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体系分析的要求与设计程序
11.6 防屈曲支撑的试验与验收
12 非结构构件
13 钢结构防火及防腐
13.1 钢结构防火
13.2 钢结构防腐
14 制作与安装
14.1 一般规定
14.2 制作
附录B 横风向等效静力风荷载
附录C 横风向动力干扰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