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909-2014
1总 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要求
3.1 抗震设防要求
3.2 抗震性能要求
3.3 地震反应计算
3.4 减震设计
3.5 地震反应观测
4 场地、地基与基础
4.1 一般规定
4.2 场地
4.3 地基与基础
4.4 可液化场地
4.5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5 地震作用
5.1 —般规定
5.2 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5.4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6 地震反应计算
6.1 一般规定
6.2 地面结构弹性反应谱方法
6.3 地面结构弹塑性反应谱方法
6.4 地面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6.5 支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6.6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6.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加速度法
6.8 隧道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6.9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时程分析方法
7 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
7.1 一般规定
7.2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
7.3 钢管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
7.4 基础
7.5 支座
7.6 梁端支承长度和行车安全
7.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8 高架区间结构
8.1 一般规定
8.2 地震反应计算
8.3 抗震性能验算
8.4 抗震构造细节
8.5 抗震措施
9 高架车站结构
9.1 一般规定
9.2 地震反应计算
9.3 抗震性能验算
9.4 抗震构造措施
10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10.1 一般规定
10.2 隧道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10.3 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10.4 抗震性能验算
10.5 抗震构造措施
附录B 基于集中参数模型的静力与动力分析方法
附录A 支座的恢复力模型
附录C 多点输人反应谱组合系数的计算方法
附录D 动力分析中基础的等代弹簧法
附录E 反应位移法中土层位移的简单确定方法
附录F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抗剪能力计算方法
附录G 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基本要求
3.1 抗震设防要求
3.2 抗震性能要求
3.3 地震反应计算
3.4 减震设计
3.5 地震反应观测
4 场地、地基与基础
4.1 一股规定
4.2 场地
4.3 地基与基础
4.4 可液化场地
5 地震作用
5.1 一般规定
5.2 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5.3 竖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5.4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6 地震反应计算
6.1 一般规定
6.2 地面结构弹性反应谱方法
6.3 地面结构弹塑性反应谱方法
6.4 地面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6.5 支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6.6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6.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加速度法
6.8 隧逍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6.9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时程分析方法
7 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
7.1 一般规定
7.2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
7.3 钢管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
7.4 基础
7.5 支座
7.6 梁端支承长度和行车安全
7.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8 高架区间结构
8.1 —般规定
8.4 抗震构造细节
8.5 抗震措施
9 高架车站结构
9.1 一股规定
9.3 抗震性能验算
10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10.1 一般规定
10.2 隧道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10.3 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10.4 抗震性能验算
10.5 抗震构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