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交能[2006]905号
1 总论
1.1 节能工作方针和原则
1.2 制定《大纲》的目的和意义
2 工业节能
2.1 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技术
2.2 重点生产工艺节能技术
2.3 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利用技术
2.4 高效节能设备
2.5 节能新技术
2.6 节能新材料
3 建筑节能
3.1 建筑节能设计技术
3.2 建筑墙体、屋面和门窗节能技术
3.3 采暖和空调节能技术
3.4 采光和通风节能技术
3.5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4 交通节能
4.1 铁路运输
4.2 公路运输
4.3 水路运输
4.4 航空运输
4.5 港口、航站节能技术
5 城市与民用节能
5.1 城市供热和制冷技术
5.2 民用能源优质化技术
5.3 绿色照明技术
5.4 办公及家用节能电器
6 农业及农村节能
6.1 农业耕作节能技术
6.2 农副产品加工节能技术
6.3 渔业生产节能技术
6.4 畜牧业节能技术
6.5 农村生活节能技术
7 可再生能源利用
7.1 水电技术
7.2 生物质能技术
7.3 风电技术
7.4 太阳能技术
7.5 地热能技术
7.6 海洋能技术
8 保障措施
8.1 加强节能法制建设
8.2 加强节能标准规范制定
8.3 加大政府对节能的支持力度
8.4 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
8.5 培育发展节能技术服务市场
8.6 发挥政府机构节能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