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YQQYXLD
  • 一、发展基础、形势使命与远景目标
  • (一)“十三五”时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要进展
  • (二)“十四五”时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
  • (三)到2035 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级
  • 二、总体要求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三)主要目标
  • 三、加快基础研究原创突破,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 (一)加快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 1、加快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 2、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 (二)加快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力量
  • 1、完善科研基地体系
  • 2、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
  • 3、强化科研基础条件支撑力量
  • (三)深化高校创新能力建设
  • 1、优化学科布局与建设
  • 2、促进高质量协同创新
  • 3、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 (四)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
  • 1、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
  • 2、量子科技
  • 3、纳米科学与变革性材料
  • 4、合成科学与生命创制
  • 5、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 6、核心算法与未来计算
  • 7、生命过程调控与设计
  • 8、物质科学
  • 9、数学科学
  • 10、空间科学
  • (五)组织实施基础前沿重大战略项目
  • 1、国家重大战略项目
  • 2、市级科技重大专项
  • 3、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 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一)加快三大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 1、集成电路
  • 2、生物医药
  • 3、人工智能
  • (二)支撑引领重点产业发展
  • 1、新材料
  • 2、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 3、基础软件
  • 4、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
  • 5、智能制造与机器人
  • 6、航空航天
  • 7、能源装备
  • 8、海洋科技与工程装备
  • (三)强化战略前沿技术突破
  • 1、脑机接口
  • 2、类脑光子芯片
  • 3、自主智能无人系统
  • 4、第六代移动通信(6G)
  • 5、区块链技术
  • 6、扩展现实
  • 7、超限制造
  • 8、纤微机器人
  • 9、智能仿生
  • 10、毫米波雷达系统
  • 11、深水探测、通信与深远海开发技术
  • 12、氢能技术
  • 13、生物3D 打印
  • 14、细胞电子混合系统
  • 15、新型抗耐药菌抗生素
  • 五、科技增进民生福祉,践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
  • (一)数字智慧城市
  • 1、城市智慧运行数字化支撑平台
  • 2、可持续的建筑与基础设施
  • 3、自主协同的智能交通系统
  • (二)安全韧性城市
  • 1、精准智能的城市运行风险感知
  • 2、敏捷智控的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 3、多维综合的城市韧性
  • (三)绿色低碳城市
  • 1、绿色智慧的城市能源系统
  • 2、优美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 3、智能高效的城市规划建设
  • (四)健康活力城市
  • 1、优质高效的主动健康
  • 2、精准防控的公共卫生体系
  • 3、活力迸发的文化体育
  • 六、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一)打造引领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 1、集聚世界一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 2、培育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 3、打造基础前沿科技创新团队
  • 4、强化重点产业领域科技人才支撑
  • 5、发展科技创业人才队伍
  • 6、强化科技服务人才队伍
  • (二)完善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
  • 1、实施更具吸引力的海外人才政策举措
  • 2、完善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和激励机制
  • 3、完善激发人才活力的评价和流动机制
  • (三)营造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
  • 1、发挥重点区域的人才承载功能
  • 2、强化以人为本的人才服务保障
  • 3、培育一批人才类活动品牌
  • 4、塑造城市科技创新文化
  • 七、聚焦张江,推进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建设
  • (一)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张江科学城
  • 1、打造科技创新核心引擎
  • 2、建设全球开放创新枢纽
  • 3、形成创新制度供给高地
  • (二)全面强化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载体功能
  • 1、培育产业集聚高地
  • 2、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3、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 4、打造改革创新与政策先行区
  • (三)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 1、优化承载区功能布局
  • 2、推进临港新片区成为国际创新协同重要基地
  • 3、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
  • 八、营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空间,构建更高水平的全球创新网络
  • (一)开启国内科技合作新局面
  • 1、高质量推进区域间交流合作与跨区域协同创新
  • 2、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国内大循环
  • 3、深化科技合作朋友圈
  • (二)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1、共同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
  • 2、共同培育创新创业生态活力源
  • 3、共同打造产业创新发展协同圈
  • 4、共同构建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试验田”
  • (三)构建高水平国际创新网络
  • 1、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 2、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 3、构建多元化国际合作网络
  • 4、完善全球创新服务网络
  • 九、构建城市科学文化,打造全国科普高质量发展标杆
  • (一)发展科学教育
  • 1、完善学校科学教育
  • 2、健全社会科学教育
  • (二)加强科学传播
  • 1、强化优质内容创制
  • 2、提升科学传播效能
  • (三)强化保障支撑
  • 1、完善制度保障
  • 2、夯实发展基础
  • 3、优化资源供给
  • 十、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推进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 (二)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 (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四)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
  • (五)强化科技创新应急体系能力
  • (六)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
  • (七)加强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