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T51408-2021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场地、地基和基础
  • 3.3 试验和观测
  • 4 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
  • 4.1 一般规定
  • 4.2 设计反应谱和地震动输入
  • 4.3 地震作用计算
  • 4.4 构件截面设计
  • 4.5 上部结构变形验算
  • 4.6 隔震层设计
  • 4.7 下部结构设计
  • 5 隔震支座及隔震构造
  • 5.1 一般规定
  • 5.2 隔震支座检验
  • 5.3 隔震支座与结构的连接
  • 5.4 隔离缝
  • 5.5 穿越隔震层的固定设施和管线
  • 5.6 伸缩缝
  • 5.7 检修及隔震标识
  • 6 多层与高层建筑
  • 6.1 一般规定
  • 6.2 隔震层设计
  • 6.3 结构设计
  • 7 大跨屋盖建筑
  • 7.1 一般规定
  • 7.2 隔震层设计
  • 7.3 大跨屋盖结构设计
  • 7.4 支承结构设计
  • 8 多层砌体建筑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建筑
  • 8.1 一般规定
  • 8.2 隔震层设计
  • 8.3 结构设计
  • 9 核电厂建筑
  • 9.1 一般规定
  • 9.2 隔震设计
  • 9.3 楼层反应谱
  • 9.4 隔震支座的要求
  • 9.5 橡胶隔震支座的检验规则
  • 9.6 地震监测与报警
  • 10 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既有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 10.3 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 11 村镇民居建筑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 附录A 隔震建筑抗震性能设计
  • 附录B 复振型影响系数计算公式
  • 附录C 隔震支座连接设计
  • 附录D 隔震支座力学分析模型和基本力学性能要求
  • 附录E 既有建筑加固墙体和柱的托换方法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附:条文说明
  • 1 总则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场地、地基和基础
  • 3.3 试验和观测
  • 4 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
  • 4.1 一般规定
  • 4.2 设计反应谱和地震动输入
  • 4.3 地震作用计算
  • 4.4 构件截面设计
  • 4.5 上部结构变形验算
  • 4.6 隔震层设计
  • 4.7 下部结构设计
  • 5 隔震支座及隔震构造
  • 5.1 一般规定
  • 5.2 隔震支座检验
  • 5.3 隔震支座与结构的连接
  • 5.4 隔离缝
  • 5.5 穿越隔震层的固定设施和管线
  • 5.6 伸缩缝
  • 5.7 检修及隔震标识
  • 6 多层与高层建筑
  • 6.1 一般规定
  • 6.2 隔震层设计
  • 6.3 结构设计
  • 7 大跨屋盖建筑
  • 7.1 一般规定
  • 7.2 隔震层设计
  • 7.3 大跨屋盖结构设计
  • 7.4 支承结构设计
  • 8 多层砌体建筑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建筑
  • 8.1 一般规定
  • 8.2 隔震层设计
  • 8.3 结构设计
  • 9 核电厂建筑
  • 9.1 一般规定
  • 9.2 隔震设计
  • 9.3 楼层反应谱
  • 9.6 地震监测与报警
  • 10 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既有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 10.3 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 11 村镇民居建筑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 附录A 隔震建筑抗震性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