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T19661.1-2005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一般原则
  • 4.1 安全要求的设计
  • 4.2 安全要求的检查和试验
  • 5 防电击
  • 5.1 总则
  • 5.2 可触及零部件的判定
  • 5.3 防电击分类
  • 5.4 防电击措施
  • 5.5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 5.6 介电强度试验
  • 5.7 可触及电流
  • 5.8 绝缘电阻
  • 5.9 与电网电源的连接及保护
  • 6 辐射保护仪器过载特性
  • 7 核仪器易去污性
  • 8 防其他危险
  • 8.1 总则
  • 8.2 防强贯穿辐射
  • 8.3 防治有害物质泄漏
  • 8.4 防机械危险
  • 8.5 防噪声和超声
  • 8.6 耐机械环境条件
  • 8.7 防微波辐射
  • 8.8 防爆炸
  • 8.9 防火和耐热
  • 9 安全标志和随行文件
  • 9.1 安全标志
  • 9.2 随行文件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核仪器零部件之间绝缘等级要求的示例
  • 附录B (规范性附录)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
  • 参考文献
  • 图1 频率小于或者等于100Hz的正弦交流和直流可触及电流的测量电路
  • 图2 潮湿时接触电流的测量电路
  • 图3 非正弦或混合频率交流峰值可触及电流的测量电路
  • 图A.1 危险带电零部件与可触及零部件或电路之间的防护
  • 图A.2 对内部危险电路和初级危险电路的防护
  • 图A.3 两个危险带电电路的外部可触及端子的防护
  • 图B.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测量的例子
  • 表1 安全特低电压限值
  • 表2 设备的防电击分类
  • 表3 海拔5000m内不同高度电气间隙数值的倍增因数
  • 表4 按相比漏电起痕指数的材料组别
  • 表5 电源电路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 表6 由电源电路供电的电路的电气间隙
  • 表7 计算用的电气间隙数值
  • 表8 测量类别Ⅱ、Ⅲ、Ⅳ的电气间隙
  • 表9 电源电路外的电路的爬电距离
  • 表10 基本绝缘的试验电压值
  • 表11 试验电压场所海拔高度的修正因数
  • 表12 介电强度试验用交流电源的功率
  • 表13 可触及电流限值
  • 表14 绝缘电阻限值
  • 表15 标志图形符号
  • 表B.1 X的最小值与污染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