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J-2020-30
  • 第一章 总则
  • 1.1 编制目的
  • 1.2 适用范围
  • 1.3 适用对象
  • 1.4 编制依据
  • 1.5 基本概念
  • 1.5.1 公共空间
  • 1.5.2 消落带
  • 1.5.3 堤岸
  • 1.5.4 慢行系统
  • 1.5.5 慢行连接线
  • 1.5.6 节点空间
  • 1.5.7 建筑前区
  • 1.5.8 桥头空间
  • 1.5.9 港口陆域
  • 第二章 目标引导
  • 2.1 总体目标
  • 2.2 分解目标
  • 2.2.1 生态江岸
  • 2.2.2 游憩江岸
  • 2.2.3 人文江岸
  • 2.2.4 美丽江岸
  • 2.2.5 安全江岸
  • 第三章 总体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2 空间及功能布局
  • 3.3 景观格局及风貌
  • 3.4 场地综合设计
  • 3.4.1 一般规定
  • 3.4.2 竖向设计
  • 3.5 交通体系构建
  • 3.6 智慧服务构建
  • 第四章 生态江岸
  • 4.1 一般规定
  • 4.2 生态廊道
  • 4.2.1 生态保护
  • 4.2.2 生态修复
  • 4.2.3 生态联通
  • 4.2.4 库岸要求
  • 4.3 生态斑块
  • 4.4 消落带
  • 4.5 特色水文地貌
  • 4.6 海绵城市
  • 第五章 游憩江岸
  • 5.1 一般规定
  • 5.1.1 慢行系统
  • 5.1.2 交点断点
  • 5.1.3 节点空间布局
  • 5.1.4 服务设施布局
  • 5.1.5 增强纵向联系
  • 5.2 慢行系统
  • 5.2.1 步行道
  • 5.2.2 骑行道
  • 5.2.3 接驳点
  • 5.3 游憩节点
  • 5.3.1 一般规定
  • 5.3.2 活动空间
  • 5.3.3 特色空间
  • 5.4 服务设施
  • 5.4.1 一般规定
  • 5.4.2 驿站
  • 5.4.3 城市家具
  • 5.4.4 标识系统
  • 5.5 无障碍设计
  • 5.5.1 一般规定
  • 5.5.2 公共空间的外部环境和通道
  • 5.5.3 公共空间的内部环境和服务
  • 第六章 人文江岸
  • 6.1 一般规定
  • 6.2 文化挖掘
  • 6.3 文化保护
  • 6.4 文化传承
  • 6.4.1 历史建筑和历史特色遗存物
  • 6.4.2 营造氛围
  • 6.4.3 传承非遗
  • 6.4.4 策划文旅产品
  • 6.5 公共艺术
  • 第七章 美丽江岸
  • 7.1 一般规定
  • 7.2 立体风貌
  • 7.2.1 水际线
  • 7.2.2 滨江岸线风貌
  • 7.2.3 滨江建筑
  • 7.2.4 滨江道路
  • 7.2.5 植物景观
  • 7.3 景观眺望系统
  • 7.4 夜景照明
  • 第八章 安全江岸
  • 8.1 城市防洪安全
  • 8.1.1 城市防洪标准
  • 8.1.2 防洪体系
  • 8.1.3 防洪工程措施
  • 8.1.4 防洪非工程措施
  • 8.1.5 防洪管理
  • 8.2 城市活动安全
  • 8.2.1 安全设施
  • 8.2.2 人流疏散
  • 8.2.3 应急救援
  • 8.2.4 其他
  • 附录A 引用标准目录
  • 附录B 重庆市两江四岸消落带绿化植物参考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