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50267-2019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要求
  • 3.1 抗震概念设计原则
  • 3.2 计算模型
  • 3.3 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 3.4 楼层反应谱
  • 3.5 结构和材料的力学参数
  • 3.6 作用效应组合和抗震验算
  • 3.7 抗震措施
  • 4 设计地震动
  • 4.1 一般规定
  • 4.2 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
  • 4.3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 4.4 非基准点处的设计地震动
  • 5 地基、基础和边坡
  • 5.1 一般规定
  • 5.2 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
  • 5.3 边坡的抗震稳定性验算
  • 5.4 地基液化判别
  • 6 安全壳、建筑物和构筑物
  • 6.1 一般规定
  • 6.2 作用效应及其组合
  • 6.3 抗震验算
  • 7 地下结构和地下管道
  • 7.1 一般规定
  • 7.2 地下结构的地震作用
  • 7.3 地下管道的地震作用
  • 7.4 抗震验算
  • 7.5 抗震措施
  • 8 设备和部件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震作用和地震作用效应
  • 8.3 作用效应组合和设计限值
  • 9 工艺管道
  • 9.1 一般规定
  • 9.2 地震作用和地震作用效应
  • 9.3 作用效应组合和设计限值
  • 9.4 抗震措施
  • 9.5 阻尼器
  • 10 地震监测与报警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系统设备的布设
  • 10.3 设备功能与指标
  • 10.4 设备维护与检修
  • 附录A 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分析
  • 附录B 地震作用最大值的组合
  • 附录C 多点输入地震反应分析
  • 附录D 设计楼层反应谱的调整
  • 附录E 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概率评估参考方法
  • 附录F 标准设计反应谱
  • 附录G 目标功率谱密度的参考计算方法
  • 附录H 建筑物、构筑物的作用效应组合和分项系数
  • 附录J 地下结构抗震计算的拟静力方法
  • 附录K 设备抗震鉴定试验
  • 附录L 设备、部件的容许应力和设计限值
  • 附录M 工艺管道应力限值和应力指数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附:条文说明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3 基本要求
  • 3.1 抗震概念设计原则
  • 3.2 计算模型
  • 3.3 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 3.4 楼层反应谱
  • 3.5 结构和材料的力学参数
  • 3.6 作用效应组合和抗震验算
  • 3.7 抗震措施
  • 4 设计地震动
  • 4.1 一般规定
  • 4.2 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
  • 4.3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 4.4 非基准点处的设计地震动
  • 5 地基、基础和边坡
  • 5.1 一般规定
  • 5.2 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
  • 5.3 边坡的抗震稳定性验算
  • 5.4 地基液化判别
  • 6 安全壳、建筑物和构筑物
  • 6.1 一般规定
  • 6.2 作用效应及其组合
  • 6.3 抗震验算
  • 7 地下结构和地下管道
  • 7.1 一般规定
  • 7.2 地下结构的地震作用
  • 7.3 地下管道的地震作用
  • 7.4 抗震验算
  • 7.5 抗震措施
  • 8 设备和部件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震作用和地震作用效应
  • 8.3 作用效应组合和设计限值
  • 9 工艺管道
  • 9.1 一般规定
  • 9.2 地震作用和地震作用效应
  • 9.3 作用效应组合和设计限值
  • 9.4 抗震措施
  • 9.5 阻尼器
  • 10 地震监测与报警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系统设备的布设
  • 10.3 设备功能与指标
  • 附录A 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分析
  • 附录B 地震作用最大值的组合
  • 附录D 设计楼层反应谱的调整
  • 附录E 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概率评估参考方法
  • 附录F 标准设计反应谱
  • 附录K 设备抗震鉴定试验
  • 附录L 设备、部件的容许应力和设计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