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H-2016-108 1
  • 引言
  • 一、总则
  • (一)指导思想
  • (二)总体目标
  • (三)重点任务
  • 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 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 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 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
  • (一)按事项性质分类
  • (二)按服务对象分类
  • (三)按实施主体分类
  • (四)按服务主题分类
  • (五)按服务层级分类
  • (六)按服务形式分类
  • (七)按行政管辖分类
  •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 (一)总体构架
  • 1.总体层级体系
  • 2.平台系统组成
  • 3.建设方式
  • (二)业务流程
  • (三)平台技术架构
  • 1.基础设施层
  • 2.数据资源层
  • 3.应用支撑层
  • 4.业务应用层
  • 5.用户及服务层
  • (四)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 1.分建方式
  • 2.统分方式
  • 3.统建方式
  • 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 (一)需求侧(面向社会)
  • 1.用户访问——“我”
  • 2.信息资讯——“我要看”
  • 3.信息检索——“我要查”
  • 4.服务引导——“我要办”
  • 5.咨询问答——“我要问”
  • 6.监督评价——“我要评”
  • 7.个性化推送——“我的”
  • (二)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
  • 1.事项清单标准化
  • 2.办事指南规范化
  • 3.审查工作细则化
  • 4.业务办理协同化
  • 5.事项管理动态化
  • 五、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
  • 1.建设管理要点
  • 2.主要功能
  • 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
  • (二)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
  • 1.基础业务功能
  • (1)政务服务事项管理
  • (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
  • (3)电子监察管理
  • (4)电子证照管理
  • (5)网上支付管理
  • (6)物流配套管理
  • 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
  • (1)并联审批
  • (2)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 (3)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 (4)政务服务热线
  • (5)公共资源交易
  • 六、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 (一)统一数据交换
  • 1.目录与交换体系
  • 2.平台架构及功能
  • 3.备份机制及运行保障
  • (二)各地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 1.分类、分层级对接
  • 2.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 3.数据交换内容
  • (三)省级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系统数据对接
  • 1.对接要求
  • 2.对接方式
  • (四)基础资源库共享共用
  • 1.共享共用模式
  • 2.访问方式和访问流程
  • 3.基础资源目录管理
  • (五)建立数据共享利用长效机制
  • 七、关键保障技术
  • (一)平台支撑技术
  • 1.统一用户与认证
  • 2.电子证照
  • 3.电子文书
  • 4.电子印章
  • (二)平台保障技术
  • 1.安全保障
  • 2.运行管理
  • (三)深化新技术应用
  • 1.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
  • 2.充分利用政务云,实现集约建设、共享利用
  • 八、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
  • (一)监督考核原则
  • 1.客观公正原则
  • 2.用户导向原则
  • 3.分类考核原则
  • 4.内外结合原则
  • (二)内部监督
  • (三)第三方评估
  • 1.评估方法
  • 2.指标体系
  • 3.评价方式
  • (四)评估实施
  • 1.实施主体和考核范围
  • 2.结果反馈与运用
  • 附录一: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
  • 附录二:政务服务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规范
  • 附录三:数据交换内容与标准
  • 附录四:自然人和法人实名注册协议
  • 附录五: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评估参考指标体系
  • 附图:“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层级架构和信息流架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