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GTJ08-2283-2018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立体交叉分类
  • 3.3 立体交叉设置条件
  • 3.4 控制要素
  • 3.5 交通量与服务水平
  • 4 立体交叉形式
  • 4.1 一般规定
  • 4.2 匝道基本形式
  • 4.3 一般立体交叉形式
  • 4.4 枢纽立体交叉形式
  • 4.5 组合式立体交叉形式
  • 5 立体交叉规划
  • 5.1 一般规定
  • 5.2 道路与铁路及轨道交通立体交叉规划
  • 5.3 立体交叉范围内辅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规划
  • 5.4 立体交叉范围内公共交通设施规划
  • 5.5 立体交叉范围内其他设施规划
  • 5.6 立体交叉群规划
  • 6 立体交叉总体设计
  • 6.1 一般规定
  • 6.2 基础资料
  • 6.3 立体交叉选型
  • 6.4 间距控制
  • 6.5 出口形式和分流方向
  • 6.6 车道平衡与车道连续
  • 6.7 线路连续
  • 6.8 重叠线路
  • 6.9 辅路系统设计
  • 6.10 行人和非机动车设施设计
  • 6.11 公共交通设施设计
  • 6.12 附属设施设计
  • 7 互通式立体交叉线形设计
  • 7.1 一般规定
  • 7.2 主线横断面
  • 7.3 主线平纵线形
  • 7.4 匝道横断面
  • 7.5 匝道平纵线形
  • 7.6 匝道超高
  • 7.7 匝道加宽
  • 8 互通式立体交叉连接部设计
  • 8.1 一般规定
  • 8.2 变速车道设计
  • 8.3 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 8.4 分合流设计
  • 8.5 辅助车道设计
  • 8.6 集散车道设计
  • 8.7 交织区设计
  • 8.8 匝道端部平面交叉设计
  • 9 地下立体交叉设计
  • 9.1 一般规定
  • 9.2 总体布置
  • 9.3 线形设计
  • 9.4 出人口连接部
  • 9.5 附属设施
  • 10 其他设施接入控制
  • 10.1 停车区
  • 10.2 专用联络道
  • 11 分离式立体交叉设计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形式选择
  • 11.3 道路与道路交叉
  • 11.4 道路与铁路、轨道交通交叉
  • 12 立体交叉的改扩建
  • 12.1 一般规定
  • 12.2 基础资料
  • 12.3 现状评价
  • 12.4 改扩建方案
  • 12.5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
  • 附录A 城市道路主体交叉规划流程
  • 附录B 城市道路主体交叉设计流程
  • 附录C 城市道路主体交叉方案评价
  • 附录D 城市道路主体交叉交通安全性评价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条文说明
  • 1 总则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立体交叉分类
  • 3.4 控制要素
  • 3.5 交通量与服务水平
  • 4 立体交叉形式
  • 4.2 匝道基本形式
  • 4.3 一般立体交叉形式
  • 4.4 枢纽立体交叉形式
  • 5 立体交叉规划
  • 5.1 一般规定
  • 5.2 道路与铁路及轨道交通立体交叉规划
  • 5.5 立体交叉范围内其他设施规划
  • 5.6 立体交叉群规划
  • 6 立体交叉总体设计
  • 6.4 问距控制
  • 6.7 线路连续
  • 7 互通式立体交叉线形设计
  • 7.3 主线平纵线形
  • 7.4 匝道横断面
  • 7.5 匝道平纵线形
  • 7.6 匝道超高
  • 7.7 匝道加宽
  • 8 互通式立体交叉连接部没计
  • 8.3 匝道端部出入口设汁
  • 8.4 分合流设计
  • 8.7 交织区设计
  • 11 分离式立体交叉设计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形式选择
  • 11.3 道路与道路交叉
  • 11.4 道路与铁路、轨道交通交叉
  • 12 立体交叉的改扩建
  • 12.2 基础资料
  • 12.3 现状评价
  • 12.4 改扩建方案
  • 12.5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