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GJT404-2018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鉴定分类
  • 3.3 鉴定程序与要求
  • 3.4 鉴定内容与方法
  • 3.5 鉴定评级
  • 3.6 鉴定报告
  • 4 承载能力评定
  • 4.1 一般规定
  • 4.2 承载力检测要求
  • 4.3 承载力评定
  • 4.4 变形评定
  • 4.5 承载能力级别评定
  • 5 稳定性评定
  • 5.1 一般规定
  • 5.2 抗滑能力评定
  • 5.3 变形稳定性评定
  • 5.4 振动影响评定
  • 5.5 溶洞与衬砌稳定性评定
  • 5.6 塌陷与土体流失稳定性评定
  • 5.7 稳定性级别评定
  • 6 完整性评定
  • 6.1 一般规定
  • 6.2 受力岩土体完整性评定
  • 6.3 围护岩土体完整性评定
  • 6.4 完整性级别评定
  • 7 安全性鉴定
  • 7.1 一般规定
  • 7.2 级别指数
  • 7.3 安全性等级鉴定
  • 8 持久性鉴定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基勘验
  • 8.3 指标级别划分
  • 8.4 持久性等级鉴定
  • 9 使用性鉴定
  • 9.1 一般规定
  • 9.2 指标级别划分
  • 9.3 使用性等级鉴定
  • 附录A 既有建筑地基鉴定指标
  • 附录B 建筑地基可靠性等级鉴定
  • 附录C 建筑地基鉴定报告
  • 附录D 承载力特征比值计算
  • 附录E 地基抗滑稳定系数计算
  • 附录F 溶洞岩洞顶板安全度计算
  • 附录G 地基岩土体完整性评定表
  • 附录H 地下水测量与差异沉降
  • 本标准用同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附: 条文说明
  • 1 总则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鉴定分类
  • 3.3 鉴定程序与要求
  • 3.4 鉴定内容与方法
  • 3.5 鉴定评级
  • 4 承载能力评定
  • 4.1 一般规定
  • 4.2 承载力检测要求
  • 4.3 承载力评定
  • 4.4 变形评定
  • 4.5 承载能力级别评定
  • 5 稳定性评定
  • 5.1 一般规定
  • 5.2 抗滑能力评定
  • S.3 变形稳定性评定
  • 5.4 振动影响评定
  • 5.5 溶洞与衬砌稳定性评定
  • 5.6 塌陷与土体流失稳定性评定
  • 5.7 稳定性级别评定
  • 6 完整性评定
  • 6.1 一般规定
  • 6.2 受力岩土体完整性评定
  • 6.4 完整性级别评定
  • 7 安全性鉴定
  • 7.1 一般规定
  • 7.2 级别指数
  • 8 持久性鉴定
  • 8.1 一般规定
  • 8.3 指标级别划分
  • 8.4 持久性等级鉴定
  • 9 使用性鉴定
  • 9.1 一般规定
  • 9.2 指标级别划分
  • 9.3 使用性等级鉴定
  • 附录D 承载力特征比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