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YT6240-2016
  • 前言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符号和缩略语
  • 5 湿法分析
  • 5.1 概述
  • 5.2 湿法分析的优点
  • 5.3 重晶石化学分析常用方法概述
  • 6 硫酸钡和硫酸锶含量
  • 6.1 概述
  • 6.2 试剂与材料
  • 6.3 仪器
  • 6.4 取样
  • 6.5 硫酸钡测定程序
  • 6.6 硫酸锶测定程序
  • 6.7 计算
  • 7 二氧化硅和氧化铝含量
  • 7.1 概述
  • 7.2 试剂和材料
  • 7.3 仪器
  • 7.4 样品制备程序
  • 7.5 二氧化硅测定程序
  • 7.6 氧化铝测定程序
  • 7.7 计算
  • 8 可溶于盐酸的金属(Na,K,Ca,Mg,Fe,Cu,Mn,Pb及Zn)含量
  • 8.1 概述
  • 8.2 试剂和材料
  • 8.3 仪器
  • 8.4 测定程序
  • 8.5 计算
  • 9 可溶于氢氟酸、硫酸、硝酸、高氯酸的金属(Na,K,Ca,Mg,Fe,Cu,Mn,Pb及Zn)含量
  • 9.1 概述
  • 9.2 试剂和材料
  • 9.3 仪器
  • 9.4 测定程序
  • 9.5 计算
  • 10 铁含量测定的替代方法
  • 10.1 概述
  • 10.2 试剂和材料
  • 10.3 仪器
  • 10.4 硝酸消解法测定程序,
  • 10.5 硝酸消解法计算
  • 10.6 王水消解法测定程序
  • 10.7 王水消解法计算
  • 10.8 碳酸盐熔融法测定程序
  • 10.9 碳酸盐熔融法计算,
  • 11 水溶物含量
  • 11.1 概述
  • 11.2 仪器
  • 11.3 测定程序
  • 11.4 计算
  • 12 水溶性氯化物含量
  • 12.1 概述
  • 12.2 试剂和材料
  • 12.3 仪器
  • 12.4 滴定法测定程序
  • 12.5 滴定法计算
  • 12.6 离子色谱法测定程序
  • 12.7 离子色谱法计算
  • 13 水溶性硫酸盐含量
  • 13.1 概述
  • 13.2 试剂和材料
  • 13.3 仪器
  • 13.4 浊度法标准曲线绘制程序
  • 13.5 浊度法测定程序
  • 13.6 浊度法计算
  • 13.7 离子色谱法测定程序
  • 13.8 离子色谱法计算
  • 14 水溶性碳酸盐、碳酸氢盐、氢氧根离子含量
  • 14.1 概述
  • 14.2 试剂和材料
  • 14.3 仪器
  • 14.4 测定程序
  • 14.5 计算
  • 15 水溶性磷酸盐含量
  • 15.1 概述
  • 15.2 试剂和材料
  • 15.3 仪器
  • 15.4 标准曲线绘制程序
  • 15.5 样品分析程序
  • 15.6 计算
  • 16 灼烧失重
  • 16.1 概述
  • 16.2 试剂、材料和仪器
  • 16.3 测定程序
  • 16.4 计算
  • 17 菱铁矿含量
  • 17.1 概述
  • 17.2 试剂和材料
  • 17.3 仪器
  • 17.4 提取程序
  • 17.5 AA或ICP测定程序
  • 17.6 AA或ICP计算
  • 17.7 比色法测定程序
  • 17.8 比色法计算
  • 18 碳酸锌和碳酸铅含量
  • 18.1 概述
  • 18.2 试剂、材料和仪器
  • 18.3 提取程序
  • 18.4 测定程序
  • 18.5 计算
  • 19 碳酸盐总含量
  • 19.1 概述
  • 19.2 试剂和材料
  • 19.3 仪器
  • 19.4 测定程序
  • 19.5 计算
  • 20 酸溶性硫化物含量
  • 20.1 概述
  • 20.2 试剂和材料
  • 20.3 仪器
  • 20.4 测定程序
  • 20.5 计算
  • 21 氢氧化钙(石灰)或水泥含量
  • 21.1 概述
  • 21.2 试剂和材料
  • 21.3 仪器
  • 21.4 测定程序
  • 21.5 计算
  • 22 X射线荧光分析
  • 22.1 概述
  • 22.2 试剂和材料
  • 22.3 仪器
  • 22.4 样品制备程序
  • 22.5 光谱分析程序
  • 22.6 计算
  • 23 重金属含量
  • 附录A(资料性附录) 示构分析
  •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APIRP13K:2011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