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JJT276-2018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形式
  • 3.3 作用及作用组合
  • 4 材料
  • 4.1 钢材
  • 4.2 混凝土
  • 4.3 钢筋
  • 5 施工阶段计算
  • 5.1 一般规定
  • 5.2 应力计算
  • 5.3 钢梁预拱度计算
  • 5.4 钢梁的稳定性计算
  •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6.1 一般规定
  • 6.2 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6.3 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 7.1 一般规定
  • 7.2 成桥拱度及活载变形计算
  • 7.3 抗裂性计算
  • 7.4 应力计算
  • 8 栓钉连接件
  • 8.1 一般规定
  • 8.2 连接件设计
  • 8.3 连接件构造要求
  • 9 构造要求
  • 9.1 钢梁
  • 9.2 一期混凝土
  • 9.3 二期混凝土
  • 10 施工设备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防侧倾装置
  • 10.3 加载装置
  • 10.4 翻转架
  • 10.5 施工设备的安全性检查
  • 11 施工及验收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施加预弯力
  • 11.3 一期混凝土施工及释放预弯力
  • 11.4 翻转顶弯梁
  • 11.5 存放和吊装
  • 11.6 二期混凝土施工
  • 11.7 质量验收
  • 附录A 变截面预弯预应力组合梁
  • 附录B 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
  • 附录C 几何参数及计算系数
  • 附录D 变形计算
  • 附录E 截面应力计算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附: 条文说明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形式
  • 3.3 作用及作用组合
  • 4 材料
  • 4.1 钢材
  • 4.2 混凝土
  • 4.3 钢筋
  • 5 施工阶段计算
  • 5.1 一般规定
  • 5.2 应力计算
  • 5.3 钢梁预拱度计算
  • 5.4 钢梁的稳定性计算
  •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6.1 一般规定
  • 6.2 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6.3 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 7.1 一般规定
  • 7.2 成桥拱度及活载变形计算
  • 7.3 抗裂性计算
  • 7.4 应力计算
  • 8 栓钉连接件
  • 8.1 一般规定
  • 8.2 连接件设计
  • 8.3 连接件构造要求
  • 9 构造要求
  • 9.1 钢梁
  • 9.2 一期混凝土
  • 9.3 二期混凝土
  • 10 施工设备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防侧倾装置
  • 10.3 加载装置
  • 10.4 翻转架
  • 10.5 施工设备的安全性检查
  • 1 施工及验收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施加预弯力
  • 11.3 一期混凝土施工及释放预弯力
  • 11.4 翻转预弯梁
  • 11.5 存放和吊装
  • 11.6 二期混凝土施工
  • 11.7 质量验收
  • 附录A 变截面预弯预应力组合梁
  • 附录B 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
  • 附录C 几何参数及计算系数
  • 附录D 变形计算
  • 附录E 截面应力计算